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比亚迪拟出资2亿元回购!

2023-12-06 证券时报网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11分钟

  面对持续走低的股价,比亚迪(002594)选择出手回购公司股份。

  12月6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当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先生《关于提议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回购公司A股股份的函》(以下简称《提议函》),拟以人民币2亿元的总金额回购部分公司A股股份。

比亚迪拟出资2亿元回购!

  回购股份的背后是比亚迪对公司自身发展前景的看好。12月6日,比亚迪股价上涨2.47%,报201.19元/股,不过和今年2月份最高304.80元/股相比,股价已经跌去三分之一。

比亚迪拟出资2亿元回购!

  比亚迪出手“稳信心”

  为何比亚迪要回购公司股份?《提议函》显示,基于对国家“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行业前景和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为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及提升公司价值,王传福提议比亚迪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公司A股股份。

  今年以来,比亚迪股价整体呈下跌趋势。2月2日,比亚迪股价最高达304.80元/股,截至12月6日收盘,比亚迪股价报201.19元/股,和年内高点相比股价跌幅达34%。

  另外,2022年8月以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也陆续减持比亚迪港股股票。港交所文件显示,10月25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以平均价每股245.86港元的价格完成出售82.05万股比亚迪股份,持股比例从8.05%降至7.98%,套现约2亿港元。

  据统计,自2022年8月首次开始减持至今,伯克希尔已经累计抛售超1.38亿股比亚迪股份,减持数量已超六成。

  汽车销量“气势如虹”

  尽管股价表现不尽人意,但“股场失意,市场得意”,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今年实现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

  今年11月,比亚迪乘用车销量30.14万辆,同比增长31%,继10月之后再次突破30万辆大关。今年前11个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268.34万辆,距离“300万辆年销量”的年度目标只剩下31万辆出头,就差临门一脚。

  而在销量增长的同时,比亚迪还完成了从低端、中端到高端的全品牌体系建设。2023年4月上海车展,比亚迪旗下的仰望U8开启预售,推出豪华版和越野玩家版,预售价格109.8万元起,定位高端新能源硬派越野车,搭载易四方技术和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

  2023年7月,比亚迪旗下全球首款智能豪华猎跑SUV腾势N7正式上市,售价30.18万元起,盲订一个月,订单就突破了20000台。8月份,比亚迪正式发布面向中高端市场的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首推车型豹5定位超级混动硬派SUV。

  国金证券(600109)研报认为,比亚迪在品牌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旗下已形成由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等组成的品牌矩阵,并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其中,比亚迪品牌主打普通家庭消费,王朝、海洋两大系列车型市场表现出色,王朝主打沉稳风,海洋主打个性化,成为比亚迪汽车的销量担当。中高端市场上,通过腾势品牌取得突破,8月新推出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对标长城坦克等车型,确立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方向,此外还有百万级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仰望。

  国信证券(002736)预测,考虑到2023年以来,比亚迪凭借多方位布局的品牌力、持续扩大的规模优势和强大的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预计2023年、2024年、2025年公司的销量分别为302万辆、362万辆、416万辆,营业总收入分别为6120亿元、7229亿元、8251亿元。

  近期多家公司出手回购

  从整个市场来看,近期,A股、港股多家上市公司均出手回购公司股份。

  12月6日,药明生物发公告称,公司获准于香港联交所购回最多约4.25亿股股份,占股东周年大会当日(2023年6月27日)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并拟以不超过6亿美元(约人民币42.95亿元)的总价格回购上述股份。

  同一天,合盛硅业(603260)发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12月5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罗立国先生《关于提议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回购公司股份的函》,罗立国提议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已发行的部分A股股票,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 5 亿元(含),不超过人民币 10 亿元(含)。

  金盘科技发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李志远提议公司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回购公司已发行的部分A股股票,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 5000 万元(含),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含)。

  上述公司回购股份原因多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以回购股份的方式为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责编:万健祎

  校对:冉燕青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周文凯)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