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辉芒微转战创业板,持续经营能力引疑或后劲不足

2023-11-29 洞察IPO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12分钟

作者:潘妍

出品:洞察IPO

近日,拟创业板上市的辉芒微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辉芒微)更新招股书,对深交所的第二轮问询进行了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辉芒微曾于2021年底冲击科创板IPO,但后因证监会抽中现场检查后主动撤回申报材料。2023年5月,卷土重来的辉芒微,顶着下游需求变动、业绩下滑的风险,转战创业板,面对二轮问询,其前程未卜。

01

持续经营能力引疑

成立于2005年的辉芒微,是一家Fabless模式的IC设计企业,主要从事高性能模拟信号及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拥有MCU、EEPROM和PMIC三大产品线。

MCU是辉芒微电子的主要产品,在家用电器、消费电子、医疗设备、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该产品的营收占比由2020年的60.95%增至2022年的76.93%,逐年扩增。而曾作为其起家产品的EEPROM,如今营收占比只在1成左右。

业绩来看,2020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辉芒微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5.4亿元、4.76亿元及2.5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66亿元、1.12亿元及0.52亿元。

具体来看,2021年受经济及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因素影响,“缺芯”造成芯片市场高基数,辉芒微当年营收、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5.25%、220.06%。2022年“缺芯”态势缓解,辉芒微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分别为-11.85%、-32.53%。

同时,受晶圆生产及入库周期、汇率波动及采购新产品等影响,辉芒微成本持续增长,2020年至2022年,晶圆代工的采购单价分别为3209.07元/片、3690.99元/片、4979.49元/片,采购价格整体增加明显。

此外,受供求影响,辉芒微销售量也明显减少。以核心产品MCU芯片为例,销售数量由2021年的77690.42万颗降至2022年的70819.87万颗。

在此背景下,公司毛利率也呈下滑趋势,由2021年的50.86%降至2022年的45.70% ,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41.88%。

辉芒微坦言,未来如果晶圆产能紧张的情况进一步加剧,而公司不能有效应对采购价格上涨的情况,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倘若未来下游需求持续放缓,或者公司未能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公司经营业绩可能存在继续下滑的风险。

此外,公司的存货呈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2022年,辉芒微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5128.87万元、9036.84万元、1.85亿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8.10%、16.46%和21.45%。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17.51%、10.60%和7.91%,远高于各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7.58%、4.33%、7.38%。

02

难筑护城河

辉芒微在招股书中称,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自主研发精简指令集内核及编译器等全工具链的MCU芯片设计企业之一。并表示,在自主研发精简指令集内核方面经验丰富,且具备MCU内核持续升级开发能力等。

但实际上,在研发投入方面,辉芒微不仅略低于部分可比公司,也整体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

2020年-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538.06万元、5618.21万元、6753.54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47%、10.40%和14.19%,而同期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3.37%、14.09%、18.73%。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20人,占员工总人数的65.22%。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共计88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发明专利最新的一项于2019年3月申请取得,此后辉芒微再无新增发明专利。

显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辉芒微若不能持续研发创新,或很难立足。

以辉芒微核心产品MCU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全球MCU应用主要在汽车电子、工控/医疗等领域,高规格32位MCU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辉芒微绝大部分MCU为8位MCU,主要应用于小设备主控、大设备协处理,场景较为低端。而主要应用于大设备主控,偏向算法和运算控制较为高端场景的32位MCU芯片,营收占比却较小。

根据此次问询函回复中披露,辉芒微32位MCU销售收入占总MCU产品比重不足1成。

有分析指出,随着开发环境不断提升,8位与32位MCU价差正逐步缩小,降低了低位MCU的性价比。同时,如语音识别、汽车驾驶信息系统等高端应用场景,8位MCU产品恐无法胜任,未来32位MCU将迎来快速增长。

放在行业中,龙头企业兆易创新(603986),2022年MCU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8.29 亿元,营收规模是辉芒微MCU业务的7倍有余,且业务毛利率也高于辉芒微,达64.85%。

总言之,应用领域越高端,市场集中度就越高。即便辉芒微现有意向32位MCU发力,在完成产品更新换代、下游市场拓展等多重任务的同时,仍需面临成熟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而以其目前的能力来看,似乎无法在短期内缩短与同行间的距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洞察IPO。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