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王晋斌:“软着陆”预期刺激了美国金融市场

2023-11-29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10分钟

王晋斌:“软着陆”预期刺激了美国金融市场

王晋斌:“软着陆”预期刺激了美国金融市场

王晋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字数:1920字

阅读时间:5分钟

临近年末,市场投资者认为2023年美国经济在三个方面超出了市场预期:经济增速超过长期潜在增长率、劳动力市场韧性强以及通胀放缓的速度较快。“软着陆”预期刺激了投资者兑现风险偏好的提高,是11月份美国股债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基本原因。

依据美国财政部网站的数据,截止2023年11月27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4.39%,相比10月底的4.88%,下降幅达高达49个BP。在短期美债市场收益率变化很小的情况下,长期美债市场收益率均出现了大幅下行。依据WIND数据,截止2023年11月27日,相比10月30日的收盘价,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上涨7.3%、11.3%和9.2%。

从截止2023年11月27日的数据来看,11月份美国债市价格和股市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上涨。

2023年7月美联储第11次加息,至今未变。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保持在5.33%的水平。相比10月底,截止11月24日,美联储总资产下降了970.16亿美元,美联储继续缩表,货币政策紧缩态势未变。

从货币市场流动性来看,11月份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了下降。10月底纽约联储的逆回购规模仍超过1.1万亿美元(相对于5月中旬大约下降了50%),到了11月27日下降至8672亿美元,相比10月底的逆回购规模下降了约2705亿美元,美国货币市场流动性在不断收紧。

2022年6月美联储开始缩表时,纽约联储的逆回购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一直延续到2023年6月中旬,基本维持在2万亿美元以上。此后,由于美债上限被暂停,美国财政部快速发行国债,债务存量从5月底的约31.4万亿美元上升至11月24日的约33.8万亿美元,债务增量高达2.4万亿美元。财政部在美联储的普通账户(TGA)从5月末的485亿美元上升至11月22日的6930亿美元,基本接近美国财政部7500亿美元的全年目标,TGA账户阶段性重建基本完成。从存款机构在美联储的存款来看,11月22日存款机构在美联储的存款达到3.455万亿美元,相比5月末的3.205万亿美元上升了2500亿美元。

从负债端来看,美联储要大幅度缩表有三种途径:降低TGA;降低存款机构在美联储的存款;降低逆回购规模(逆回购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在美联储的隔夜存款)。从目前负债端缩表演进的路线看,美联储选择了最平稳、操作性可控的方式。TGA账户美联储无法控制,属于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可以调控存款机构在美联储的存款,但这涉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选择逆回购方式既便利,又不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逆回购规模的下降通常被认为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更低。从结果来看,逆回购规模下降说明市场流动性下降,但存款机构在美联储存款上升,说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足的。

从美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条件指数来看,进入11月份后,美国金融市场条件指数反而是大幅放松的。依据联储芝加哥分行的数据,相比10月底,截止11月17日,美国金融条件指数(NFCI)从10月27日的-0.36下降至-0.47,调整后的金融条件指数(ANFCI)从-0.32下降至-0.47。

因此,我们看到,即使是市场流动性(逆回购规模)持续下降,但整个金融市场条件是宽松的。金融条件放松主要得益于风险偏高的上升。11月17日金融条件指数为-0.47,其中风险因素就贡献了-0.27。

市场投资者风险偏高上升主要来自美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期。依据BEA的数据,2023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环比年率4.9%,1-2季度环比年率分别为2.2%和2.1%,今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会超出美联储在9月20日预计的2.1%。

10月份美国劳动力市场失业率3.9%,9月份职位空置率5.7%,职位空置数量依然超过955万个,比疫情前两年平均水平要超出200多万个。

2023年6月份PCE同比3.2%(基数是峰值7.1%),截止9月份的PCE同比3.4%,核心PCE连续12个月下降,由2022年9月份的5.5%下降至2023年9月份的3.7%。2023年6月份CPI同比3.1%(基数是峰值8.9%),10月份CPI同比3.2%;核心CPI同比4.0%,也几乎是连续下降了12个月。

接近年末,市场投资者认为2023年美国经济在三个方面超出了市场的预期:经济增速超过长期潜在增长率、劳动力市场韧性强以及通胀放缓的速度较快。“软着陆”预期刺激了投资者兑现风险偏好的提高,是11月份美国股债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基本原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周文凯)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