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从互联网到硬科技 中关村创业大街不只要咖啡

03-26 北京商报网
语音播报预计19分钟

北京海淀区海淀大街34号——全国首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大街如今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这条220米长的大街曾经是中国创新创业者的胜地,彼时在这里,创业咖啡馆星罗棋布,每家咖啡馆人满为患,有的甚至通宵灯火通明。如果有陌生面孔走在这条街上,便会被当成投资人,被塞满商业计划书和名片。

名气越大,关注越多。2022年,一张中关村(000931)创业大街冷冷清清的图片登上微博热搜,“凉了”二字随即与大街联系在了一起。走进第十年,曾经的创业咖啡们还好吗?中关村创业大街真的像网传的那样“不行了”吗?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寻找答案。

从互联网到硬科技 中关村创业大街不只要咖啡

承载梦想的创业胜地

2014年6月,全国首条创新创业主题街区——中关村创业大街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正式开街。在这条总长220米的街上,从南头走到北头用不了5分钟,以3W咖啡、车库咖啡为代表的创业咖啡馆依次排开。

3W咖啡则承载了一代创业者的创业梦想,也记录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演进的脉络。如果用一句话来浓缩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盛况,“喝杯咖啡间,一个投资意向就会达成”最恰当不过。

2014年10月,周五咖啡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诞生。据周五咖啡创始人翁晶介绍,创建伊始,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办一场活动就能来200多人,还有不少是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的。

“虽然不一定是为了我们的活动专门赶过来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关村创业大街很火热,所以就特意赶来参加一些活动、认识认识人。”翁晶回忆说。

正因如此,在创新创业者心中,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名副其实的胜地,这里被誉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风向标。

2024年,作为曾经的地标之一,3W咖啡似乎已搬离中关村创业大街。3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3W咖啡店门紧锁,透过玻璃窗往里看,店内工作台上仅剩下一些杂物。据3W咖啡附近建筑的安保人员介绍,这家店此前“已经好久没开门了”。附近的工作人员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不久前曾看见3W的工作人员“搬东西”。

在这里,喝着咖啡谈投资的场景似乎已经不再。3W集团旗下3W空间·中关村店运营负责人邓明向北京商报记者说明了原因:“与业主的租赁合同正常到期。”邓明称,“我们有新的发展计划,但这属于公司内部战略计划,暂时不便透露更多信息”。

不过,在同样被视为创业大街“地标”的车库咖啡,坐在店内的一位创业者对北京商报记者说,“3W咖啡已不仅是创业咖啡了,它的业务早就在全国做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海淀国资企业,也是这条科创街区的运营方,中关村创业大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3W搬走后,其原本所在的空间空置下来,目前,有几家意向性的前沿企业正在围绕该空间进行洽谈,“这些企业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大模型、芯片、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该负责人表示,“包括3W也给我们在推生态企业,就是他们合作的企业”。

从互联网到硬科技 中关村创业大街不只要咖啡

走出创业“盲目期”

“这里和以前不一样了。”据一位2017年便慕名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者观察,“以前熙熙攘攘的都是人,现在人少了很多”。

资料显示,开街前五年,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然硕果累累:累计孵化3451家创业团队,累计获得融资团队1181家,总融资731亿元,融资比例34.2%;对接合作领军企业超过130家;合作法律、知识产权、财税等专业服务机构逾100家以及各类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银行等超过2000家。

不过,在创业者们看来,当时的火热是“不正常的”,现在则“回归理性”了。有创业者说,过去的大街“很热闹”,但“并不理性”,如今才是稳定状态。也有创业者始终相信,尽管过去的人气或许难以重现,但中关村创业大街不会“凉”。

入驻中关村创业大街多年的创业者、和运社群小管家创始人龙东坡认为,曾经存在“创业盲目期”。

翁晶也说,2014年、2015年“可以说是一个膨胀期”。“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可能只是有一个idea就觉得可以创业了,甚至一个没有毕业的大学生,什么资源都没有就觉得可以来试一试。”

“大浪淘沙之前鱼龙混杂,那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看到底有谁还能坚持下来,剩下一些种子让它再裂变再升华,质量就好了。”龙东坡说。翁晶也认为,相比以前,现在的这批创业者“纯粹度挺高,含金量也比以前高了”。

如今,累计孵化创业团队等数据已不再更新。但同时,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关村创业大街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应用创新加速发展,助力中关村科学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在中关村西区、五道口、北大西门等多个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聚集区,中关村创业大街依托服务网络和空间资源,聚焦大模型基础层、工具层、应用层等重点方向,合作搭建多个前沿创新孵化平台,深度服务和培育未来式智能、银河通用机器人、天数微芯、潞晨科技、右脑科技等近百家前沿科技企业落地发展。

硬科技扎寨

中关村创业大街变得“冷清”了吗?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的大街上已不只有咖啡馆。创业会客厅、国际人才会客厅、中意众创空间、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等大批创业空间密集地嵌入其中。开街十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其创新创业生态也正在不断演进,人少了的背后其实也暗藏玄机。

2024年3月,阳光灿烂的天气里,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人不过三三两两。

走入办公楼,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大街“innoplanet全球创新社区”内,分布在不同办公区的创业者们目不转睛地坐在电脑前。到了正午时分,创业者们才从楼宇中涌出来,或走向大街附近的餐饮店,或直接走向大街自营的创业食堂。于是,创业食堂刚开始午间营业,门口便已排起了长龙,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大街开街伊始,创业生态还围绕着“互联网”一词,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硬科技”成为全新的创业主题。就在“innoplanet全球创新社区”各个办公区门口张贴的企业“名片”,便是“含金量”相对提升的诠证:秒果科技,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初创公司,核心成员来自谷歌、科沃斯(603486)、国家实验室;成章数据,拥有十多年数据库研究和开发经验……

前述负责人介绍,现在大街的创业项目,超过一半都是硬科技相关企业。“超过一半都可能保守了。”该负责人表示,前述近百家前沿科技企业仅是在大街各类孵化平台上的一部分科技企业,平台之外,还有一些大数据、大模型等领域的企业。

事实上,早在2017年4月成立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投资基金,核心业务便聚焦于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投资。

邓明也指出,做前沿技术或硬科技,是要有专业壁垒的。

因而,与过去仅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大街创业的创业者们相比,当下来到大街的项目团队已少有青涩之辈。前述负责人介绍,现在在大街的创业者们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由清华北大的实验室、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本身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到大街进行落地;第二类是高管,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第三类是“海归”;第四类则是过往占比最高、如今占比较低的,自发来到大街的创业者。

“现在的创业生态跟以往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不能用同一套‘人多人少’的标准来衡量。”该负责人表示。

“大河有水小河满”

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的十年,也是我国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间,我国公司数量从2014年的1303万户,增长至2023年11月底的4839万户,增长了2.7倍,其中99%属于小微企业。

“中国‘双创’看北京,北京‘双创’看海淀,海淀‘双创’看中关村创业大街。”在这快速增长的企业数量中,不少来自中关村创业大街,不少来自北京。

2024年2月19日,海淀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24年支持高质量发展首批五项政策,从平台服务、人才、资金等多维度、全方位助力企业行稳致远,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加速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其中,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做大、做优、做强,出台“海淀区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十五条措施”,诚邀全球优质科技项目汇聚海淀,助推中小企业高速成长,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创新企业集群。

为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级,破解要素和成本等阻碍企业成长的关键难题,出台“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十五条措施”,打通源头创新转化“第一公里”,织密科技服务要素网络,探索创新组织方式新路径,引领首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从北京整体来看,鼓励创业的脚步也正在持续提速。2022年,北京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10家引领类标杆孵化器和13家培育类标杆孵化器,在创业孵化4.0时代,掀起硬科技创新创业新热潮。2023年12月19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包括充分发挥孵化器对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等在内的18项举措,以此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

十年浮沉,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发展始终紧扣着时代的脉搏。对于大街的下一个十年,龙东坡始终相信,尽管过去的人气或许难以重现,但中关村创业大街不会“凉”。“中关村创业大街、车库咖啡的品牌,在创投圈里面大家是很认的。”龙东坡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整个创业生态是大河,创业生态越来越好,各个项目也就越来越好做。”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冉黎黎/文并摄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