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睡城”到“活力之城”
从交通拥堵到“轨道上的便捷生活”
当前
昌平正以轨道交通为笔
在回天地区勾勒出一幅
“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美好画卷

自2018年回天行动计划启动以来
通过前两轮行动计划
回天地区旧貌换新颜
成为大型社区治理的首都样板
如今
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蓄势待发
这其中
轨道交通的进一步优化建设
将助推回天地区新旧动能转换
未来的回天地区
将是一座拥有自我造血功能
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幸福家园

轨道建设引活水
人潮活力涌新城

10月15日,地铁17号线全线启动贯通按图试运行。这条北起昌平未来科学城北站,南至通州嘉会湖站的地铁贯通,不仅疏通了交通“血栓”,更将回天地区与市区、中关村(000931)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大兴、亦庄、通州紧密串联,将对激发回天地区创新活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日报》 潘之望摄
修建中的地铁13号线新龙泽站,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施工作业。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既有线改造工程。建成后,13号线将以“横向动脉”的形式串联起天通苑、回龙观区域地区和海淀区上地软件园等区域,与现有经过回天地区的5号线、8号线、17号线等地铁线路实现换乘,大幅提升轨道交通出行效率。

除此之外,今年,在回天地区设站的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和19号线二期北延也将陆续开工,17号线支线线路方案进入前期研究阶段。与轨道交通相匹配的,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已于10月1日通车,加之此前已建成的自行车专用路,天通苑北综合交通枢纽等多个公交枢纽,从堵途到坦途,轨道上的生活圈正在回天地区加速形成。

轨道微中心激活城市空间
TOD模式重塑发展格局

轨道带来了人潮,吸引了高端产业,最终目的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高品质的生活与就业,彻底告别“潮汐通勤”之苦。为了解决轨道不仅要“走得快”,更能够让城市“长得好”问题,昌平区坚持“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轨道微中心”建设,使车站变为富有活力的“城市客厅”。
10月1日,回天地区“轨道微中心”项目小站公园开启试营业,作为京投发展(600683)在昌平打造的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社区商业空间,小站公园与地铁8号线平西府站无缝直连,凭借独特的“家外之家”理念与汇聚近80家品牌的丰富业态,在试营业首日便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前来探访。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轨道微中心不仅是交通站点,更是融合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通过引入办公、娱乐、商业、文化等多种业态,轨道微中心实现了交通枢纽与商业区、居住区、综合功能区的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打造深受市民欢迎的城市活力中心。
眼下,昌平正加快以霍营、新龙泽为首的20个轨道微中心建设,在站点周边打造职、住、商一体的15分钟生活圈。在规划图上,这些微中心宛如一个个“微缩城市”:走出闸机就是商场、写字楼、公园绿地,抬头可见人车分层的立体平台、连廊与天桥,雨水花园与屋顶农场点缀其间,营造绿色宜人的环境。
在“站城一体化”的推动下,轨道所至之处,昌平区的商业、产业、人才正沿着铁轨扎根,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被重新编排,推动着“职住平衡”的理念一步步走向现实。
霍营综合交通枢纽
回天交通升级的“核心引擎”

▲霍营综合交通枢纽效果图
作为北京市首个市郊铁路微中心试点项目,霍营综合交通枢纽正加速回天地区“轨道上的通勤”升级。该枢纽一体化用地范围达16公顷,总建筑规模7.6万平方米,整合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地铁8号线及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三大轨道交通系统,是回天地区站城融合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建成后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与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实现“同台换乘”,步行距离缩短至5米以内;公交接驳通过专用通道控制在2分钟内,部分实现“零距离”换乘。目前C113路、478路等公交已在周边站点强化接驳,为远期枢纽投用铺垫客流基础。地上二层设慢行平台跨越黄平路等主干道,连接周边社区与商业体;地下一层构建人行网络衔接地铁站厅,同步分散设置9处自行车停放区,实现人车完全分流。
项目建成后,还将串联回天地区与望京、CBD等核心区,使回天地区到北京中心城区通勤时间缩短30%以上,同时通过“交通+商业+公共服务”的融合模式,推动区域低效用地活化,为回天蝶变注入持久动力。

▲霍营轨道微中心效果图
轨道延伸处
新城向未来

当13号线新龙泽站的施工机械轰鸣声渐次化作未来列车的平稳穿梭声,回天地区的“蝶变”故事,早已超越了交通升级的单一维度 —— 它是用轨道串联起的“产城人”共生密码,是从“睡城”的沉寂到“活力新城”的生动跃迁。
从北清路高架上无红绿灯的顺畅通行,到自行车专用路上日均4000人次的绿色穿梭;从“15 分钟生活圈”里触手可及的商业、服务配套,到职住一体比例提升背后的就业便利,轨道交通早已不是简单的“通勤工具”,而是重塑区域肌理、点亮民生幸福的“金钥匙”。
展望未来,随着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局部通车、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与19号线二期北延开工,“市区地铁+市郊铁路+快速公交”的立体交通网将愈发紧密;霍营、新龙泽等轨道微中心的持续深耕,也将让“出了地铁进商圈、下了班享生活”的场景成为常态。
轨道向前,城市向上
“轨道上的昌平”
正在勾勒一幅可期的未来图景
让每一位居民
在轨道的延伸中触摸到
更便捷、更丰盈、更有温度的生活
策划、编辑:李昕、张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昌平。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郭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