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 激发创新原动力

昨天 和讯 北京市财政局
语音播报预计5分钟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科研经费改革,探索推广科研经费“包干制”,结合科研项目特点,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和机构的自主权,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

一、把管理权限“放下去”,让科研活力“提上来”

近年来,结合科研活动规律特点,市财政局打破传统科研机构财政经费管理模式,从四个方面创新新型研发机构政策支持,激发我市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创新财政支持政策,财政资金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实行个性化合同管理制度,由理事会下设的委员会进行绩效评估;创新知识产权激励,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由机构依法取得;创新固定资产管理,财政资金支持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由机构管理使用。

二、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激发科技创新“强动能”

从2021年起,考虑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特殊性,市财政局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科技新星计划专项、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科技专项三类定额补助项目纳入“包干制”试点,打造以信任为基础的经费管理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经费调整更灵活,最大程度服务科研需要,激发自主创新动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卢剑就是“包干制”的首批受益者,在“全链条式放权”的支持下,卢剑团队的科研进度不断提速,不仅构建起多中心、大样本的国人前列腺癌多组学数据库,还在前列腺癌影像检测新理论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新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

三、“包干制”扩点成面,向社会科学领域探索推进

我市科研经费“包干制”从试点推动,到逐步在自然科学领域全面铺开,目前已覆盖340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覆盖近1.6万名科研人员。同时,市财政局积极支持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在各领域科研项目落地,会同市社科联、社哲规划办,总结前期有益经验,修订印发了《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积极启动社会科学领域“包干制”改革,有力支持了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郭健东)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