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全国6183家备案博物馆超九成免费开放

2022-05-19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22分钟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新京报联合6地12家博物馆,推出“云”逛博物馆12小时接力大直播,让观众足不出户,领略博物馆的魅力。

5月18日上午,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馆举行。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1年度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2021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其中,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超90%。

李群提到,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虽受疫情影响,全国博物馆仍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

同时,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结果揭晓,39个展览项目获奖。其中,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等8个项目获特别奖,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等10个项目获精品奖,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等2个项目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在精品奖项目中,获奖单位涵盖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区域综合博物馆、专题类博物馆、自然类博物馆;获奖陈列展览题材丰富,兼顾历史、文化、艺术、革命纪念、自然类等不同题材和类型,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专题展览均有涉及。

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阐释为“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全国各地也将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组织开展流动展览、免费讲解、文化讲座、文物鉴定、修复展示、文创发布、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推出“云展览”、“云课堂”、文博知识竞答、征文比赛等一系列线上特色活动。

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先农坛里识五谷,一亩三分阅古今

昨日,新京报联合6地12家博物馆推出“云”逛博物馆大直播,第一站来到了北京先农坛。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且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的任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耤,音同藉,皇帝亲耕之意。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北京先农坛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至今,已经历经600多年的风雨。

全国6183家备案博物馆超九成免费开放

插秧部分,专家向观众示范插秧的技巧,要做到匀、直、快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供图

昨日,以“先农坛里识五谷 一亩三分阅古今”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分为探馆和插秧两个部分。

探馆部分由主持人和先农坛的专家讲述一亩三分耤田背后的历史故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坛庙建制“悉如南京旧制”,在京城中轴线南端,东建天坛,西建先农坛置耤田。他规定,历朝皇帝登基之初须行耕耤礼。这不仅奠定了北京先农坛祭祀的重要地位,也为亲耕礼仪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先农坛内设观耕台,观耕台前有农田一亩三分,这就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插秧部分,专家向观众示范插秧的技巧,要做到匀、直、快等。“插秧的时候要想到丰收的喜悦,不要想着插秧很累,要多看自己插下的秧,才能感到高兴。”

专家还针对水稻的知识进行了科普。在谈到水稻的“祖先”来自哪里时,专家介绍,根据近年来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水稻主要来源于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水稻来自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距今有一万两千至一万一千年。在我国,单是距今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遗存已经发现6处。”

观复博物馆

跟着“观复猫”走近古画,看古人起居日常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起居,在观复博物馆可以找到答案。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由马未都创办于1996年。“观复”两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我们体味中国传统文化,要反复琢磨,最终才能达到虚静通达的状态。

全国6183家备案博物馆超九成免费开放

“好奇·Miao——观复猫钻进古画说起居”展。观复博物馆供图

站在观复博物馆的庭院中,脚边随处有可爱的观复猫们悠闲地走来走去。客人可以喝着免费茶水,在观复猫亭中歇脚赏景。院子中放着清代的铸铁钟和磬,客人可以拿起鼓槌,沾沾古人的福气,亲耳听听来自两三百年前的悠扬钟声。值得一提的是,馆里展出的大部分文物都没有人为设置围栏,客人可以近距离感受古物之美。

直播中,讲解员刘熙带领观众来到了博物馆近期精心策划的特展:“好奇·Miao——观复猫钻进古画说起居”展。

观复博物馆从“中国古代人物画”中遴选了53幅人物画,经过二度创作,完成了“观复猫钻进古画说文化”系列插画。“观复猫钻进古画说起居”展览则是从中选取了17幅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从东晋到清朝古人起居方式的变迁史——从“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此外,“观复猫”天团也悉数上阵,走进古画,上演了一场古装cosplay。

在“先秦”的“席地而坐”单元中,观众可以看到,观复猫“庄太极”和“韩昏晓”会在《女史箴图》里介绍什么是“茵席”,身着华服的“庄太极”亲身示范什么是“跽坐”的正确坐法。

在“汉唐时期”的“视野提升”单元中,“胡床”“床、榻”等映入观众的眼帘。《北齐校书图》、《宫乐图》、《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中的观复猫明星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这些家具的形制和使用方式。

刘熙介绍,博物馆除了该展厅以外,还有四个常设展厅,分别是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和门窗馆。“展厅内设有多处盖章打卡点,有精美的观复猫印章等着游客的大驾光临。”

北京汽车博物馆

从世界第一辆汽车讲述汽车发展史

你知道世界和中国的第一辆汽车分别是哪辆吗?

5月18日,北京汽车博物馆围绕主题“博物馆的力量——改变世界的机器”推出直播活动,通过云端平台,以喜闻乐见的直播互动方式,为公众提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体验更优质的展览活动内容。

全国6183家备案博物馆超九成免费开放

主持人带领观众沿着“历史的车轮”,追溯“车”的由来。北京汽车博物馆供图

直播中,主持人带领观众沿着“历史的车轮”,顺着时间的脉络,追溯“车”的由来,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到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贯穿了世界汽车发展史和中国汽车早期发展历程。

主持人还讲述了藏品车红旗CA72,传播、传承工匠精神,激发观众们的爱国情怀。同时,还介绍了北京汽车博物馆藏品车修复项目,该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始终秉承“修旧如故”的宗旨,在藏品车修复过程中尽量恢复藏品当年的原貌,让年代久远的汽车恢复往日的状态,再述“那年那人那事”,为观众搭建了解历史、启迪未来的桥梁,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北京汽车博物馆互动展项共计44项,科技展项立足汽车公益科普教育,根据社会家庭结构,对受众人群进行了划分,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少儿为纽带、家庭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科普互动模式。在汽博馆科普互动展项中,有专门为儿童设置的Car Car大世界模拟器;有为青少年设置的青少年驾驶训练营、交通标志小学堂等模拟器;有为成年人设置的碰撞试验、车行天下——路况版、车行天下——天气版模拟器;还有为家庭全体成员设置的校车安全体验营、汽车生产线等模拟器,形成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体系化汽车科普公益项目,自开放运行以来累计服务社会群体600万人。

直播活动中,主持人带领观众体验了“与风共舞——汽车风洞试验”互动展项,模拟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空气阻力,直观的风阻线条演示了复杂的汽车科普知识,集体验性、趣味性、科普性于一体。

北京奥运博物馆

看奥运藏品,品双奥之城风采

直播活动中,北京奥运博物馆讲解员荆惠梓在馆内与新京报记者连线,为观众介绍了2022年冬奥会申办报告、《仕女蹴鞠图》、北京冬奥宣讲团的专属徽章等珍贵藏品。

“大家看到的这件展品,是冬奥会申办报告,是中国向国际奥委会提供的一份重要文件。在申办报告中有很多我们很熟悉的表述,比如‘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表述。我们已经很好地兑现了这个承诺。”荆惠梓说。

全国6183家备案博物馆超九成免费开放

北京奥运会五个吉祥物福娃。北京奥运博物馆供图

荆惠梓还介绍了2015年7月31日吉隆坡128次全会会场外的一张海报。“它的不同之处是上面有申冬奥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的签名,这个海报也见证了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的重要时刻,签下名字的申冬奥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双奥人,这张海报也是由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肖峻峰女士捐赠给我们馆的。”

在荆惠梓为观众展示的苏绣《仕女蹴鞠图》中,五位古代的女子正在花园欢快地蹴鞠,衣带飘飘,表情生动,整幅绣作栩栩如生。“这是由国家非遗传承人、苏绣大师姚建萍女士捐赠给北京奥运博物馆的,而另一幅《仕女蹴鞠图》在2017年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国际奥委会,现在收藏在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她说。

此外,荆惠梓还为观众介绍了北京冬奥宣讲团的专属徽章。“北京冬奥宣讲团有宣讲员60名,他们是来自冬奥战线的各个领域行业的优秀代表,为大家讲述自己亲历、亲闻、亲见的冬奥故事,解读冬奥、宣传冬奥。这套徽章就是宣讲团的专属徽章,徽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冰墩墩和雪容融在同一个徽章上一起出现,这是很难得一见的。这组徽章不仅代表了北京冬奥宣讲团60名宣讲员,也代表了为北京冬奥会做出贡献的所有人。”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叹古蜀文明,看青铜器奇异造型

三星堆遗址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三星堆一经问世便获举世瞩目,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三星堆遗址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西周时期,是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的古老文明。”直播中,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何俊岷如数家珍。

全国6183家备案博物馆超九成免费开放

三星堆博物馆内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冰箱贴。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在博物馆综合馆第三个展柜上,有一件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文物,有三个杯脚,还有个嘴壶。“这是三期出土的文物,叫陶盉,它是类似具有温酒功能的酒壶,三足鼎立,下方可以生火,中间可以温酒。”何俊岷说。

被专家戏称“火锅之源”的“陶三足炊器”也同样摆在这个展柜上。“陶三足炊器”盘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看上去跟火锅类似。

何俊岷介绍,出土的这些“生活厨房”的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也展示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二号馆青铜馆的“众神之国”展厅内,两侧青铜人头像以列阵形式排列对称,显得庄严神圣。其中还有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制作颇为精致。

“网上很火的‘金面具’其实和这里的一样,那些金面具原本也是贴附在青铜人头像上。”何俊岷称,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上包贴金面罩,与古蜀人的宗教习俗有密切关系,且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视黄金为尊。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付春愔 贾宁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