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为大厂人AI创业的新热土,科技园和数码港的培育计划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在2024年初,大厂P7黄全离开北京西二旗,赴香港开启AI创业之旅。香港科创类项目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大科创集群——香港科技园和香港数码港提供不同的培育计划,如科技园的IDEATION项目前期可提供10万港币的资金支持。 【香港优才计划取消年度配额,简化大厂出身创业者的落户流程】 香港优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在2023年取消年度配额,简化了大厂出身的创业者如黄全的获批流程。续签7年后,他们可以直接落户香港,进一步激发了大厂人的创业热情。 【AI创业者张令离开大厂,加入港大学生组织的AI初创企业】 与黄全相似,张令在大厂工作满一年后,选择离职赴港读博,并加入一家基于港大学生组织的AI初创企业。她认为,互联网大厂红利消散已成必然,不愿在大厂内做一枚螺丝钉,不想在一套完全打磨好的流程里失去自我。 【香港基金慷慨解囊,内地投融资环境相对苛刻】 香港基金对AI创业项目的慷慨解囊,凸显出内地投融资环境的苛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除了2023年大模型出现短暂融资潮外,AI行业内非清北头部博士、大厂高管牵头的AI项目,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融资案例。 【香港AI创业市场机会多,但面临技术合规和盈利难题】 尽管香港AI创业市场机会多,资本看好,但创业者仍需面对技术合规和盈利难题。香港AI创业市场正步入内卷,创业者如黄全在落地速度和应用场景上仍面临挑战。 【黄全在AWS技术大会上获得投资方青睐,香港投资机构对AI兴趣居高】 黄全在香港参加AWS技术大会时,感受到了香港投资机构对AI的浓厚兴趣。在短短1小时内,他获得了十个投资方的联系方式。他认为,与内地的保守态度相比,香港投资机构更愿意冒险投资。 【香港AI创业融资难度降低,大厂人创业者纷纷南下】 融资难度的降低,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厂人南下香港AI创业。加入由香港高校和政府背书的学生创业项目,成为他们寻找出路的新焦点。 【Michelle的AI创业项目得到港大和港中文学生的支持】 Michelle的AI创业项目由港大和港中文的学生组成,团队中包括来自腾讯和阿里支付宝的算法工程师,以及某头部大厂的前产品设计师。尽管项目处于早期阶段,但融资已不成问题。 【香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AI初创企业面临算力和数据收集挑战】 香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帮助AI初创企业成长。但企业仍面临算力不足和数据收集难题。许多企业使用内地或海外的超算中心,以应对算力挑战。 【香港提出三年引进10.5万人才的目标,加强AI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 香港提出三年引进10.5万人才的目标,并在2023-2024年度预算中拨款30亿港元,用于加强AI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香港已建立14个跨行业的AI研究实验室,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构建算力设施。 【香港AI创业市场的繁荣吸引大厂人南下,但他们面临高成本和地域限制】 香港AI创业市场的繁荣吸引大厂人南下,但他们面临高生活成本和地域限制的挑战。尽管香港AI市场的看好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与深圳相当,但深圳的AI项目已积累出海经验,盈利前景看好。黄全表示,AI创业强调线上场景,地域限制被大大削弱。他对未来是否留在香港持观望态度。
(责任编辑:董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