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加大,虚假宣传及商标侵权行为受严惩 【北京4月22日电讯】随着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到来,最高人民法院新近披露的一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中,“鸟苏”啤酒因碰瓷“乌苏”啤酒,从名称到包装高度相似,被判定为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最终判决赔偿金额高达208万元。 最高人民法院在22日举行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人民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多个知名品牌和产品,体现了人民法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态度,也使公众感受到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众多案例中,不乏涉及恶意注册、攀附使用、混淆市场等侵权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侵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人民法院对此采取了严厉打击措施,维护了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对广大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2023年,人民法院在商标民事一审案件的受理数量达到了131429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6.85%。同时,在侵犯注册商标类刑事一审案件中,新收案件数为6634件,审结6357件,同比分别增长了33.45%和24.67%。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案件中不少涉及外国企业。最高法民三庭庭长林广海表示,人民法院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回应外国投资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积极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在“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中,权利人获得了高达6.58亿元的赔偿。林广海强调,人民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了侵权行为的代价和违法成本。2023年,全国法院在319件案件中适用了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了117%,判赔金额达到了11.6亿元,同比增长了3.5倍。 此外,人民法院在审理“盼盼”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时,依法适用了4倍惩罚性赔偿,全案判决赔偿1亿元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65万元。在“西门子”案中,人民法院全额支持了权利人1亿元的赔偿主张。而在“拉菲”案中,人民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判令侵权者赔偿7917万元。 林广海表示,知识产权赔偿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司法实践的重点和难点。人民法院将及时总结审判经验,推动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实现裁判标准和裁判结果的平衡与协调,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
(责任编辑:董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