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作为保险经纪人,明亚始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注重每一位客户的个性需求,持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专业与真诚,切实保护和实现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保险行业,“理赔”二字承载着客户最迫切的期待与最深的焦虑。当疾病和意外突如其来,保险承诺的兑现不仅关乎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关乎家庭的希望与对行业的信任。
2023年10月,佛山市南海区的W女士一家,因为一场意外陷入了困境。尽管W女士并非明亚客户,面对其家人的求助,明亚广东分公司保险经纪顾问钟思超还是选择主动介入,不仅弥补了互联网保险的服务断层,更构建起涵盖理赔代办、医疗咨询等环节的全周期服务。
这一服务案例入选中国网“2024年度十大温暖理赔案例”榜单与《中国银行保险报》2025金融消保与服务创新案例之“保险业年度影响力赔案”,不仅在突破服务边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揭示出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核心命题:智能系统可以提升效率,但唯有专业服务者的温度才能真正守护信任——理赔环节的精细化服务,将人文关怀融入标准流程,也让冰冷的保险条款拥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
危机降临:从平凡到深渊
2023年10月23日傍晚,佛山市南海区W女士在家中突发剧烈抽搐,随即倒地不起。情况危急,丈夫A先生迅速呼叫120救护车,将她送往附近的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经医生初步诊断,W女士患的是脑出血,且病情极其危重。
鉴于病情严重性,医院立即将W女士转送至40公里外的南海区人民医院——这是一家医疗设施更为完备的上级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们确认此次脑出血是由血管炎引发,此时W女士已经完全失去意识,住进ICU(重症加强监护)病房,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ICU内,是生命垂危的妻子;ICU外,是堆积的医疗账单。雪上加霜的是,W女士的保险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自行购买的,出险后无人指导处理理赔。高昂的治疗费用,复杂的保险条款,繁冗的理赔流程,无一不让A先生的情绪濒临崩溃。
时间以一种漫长的方式流淌着,伴随着监护仪器的滴答声,A先生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绝望,“当时真的觉得天塌了。”这个家庭急需一根“救命稻草”,带他们走出这片阴霾。
专业突围:在细节中挖掘希望
10月24日,钟思超接到了A先生的求助电话。尽管W女士并非明亚客户,他仍决定无偿提供全程协助,“保险的本质是守护,而非冰冷的交易。”
钟思超第一次在医院见到W女士时,她身体消瘦、声音沙哑,虚弱而憔悴;第二次见面,她躺在病床上插着管子,只有床边监护仪器上跳动的数字和曲线,诉说着她对生命的渴望。钟思超默默地看着,心里满是痛惜,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的家人。
不幸中的万幸,W女士曾通过互联网为自己配置过一些保险,但由于保单是由W女士购买的,而她正处于昏迷中,钟思超只能引导A先生凭借记忆和一些相关记录,仔细查找可以使用的保单。很快,钟思超发现W女士有一份互联网保险保单可以申请理赔,在指导A先生进行报案的同时,也帮他梳理了理赔可能所需的资料,提醒他可以申请住院押金垫付服务。此外,他还建议A先生将家庭所有保单都纳入明亚的保单托管系统,以便所有保障一目了然,方便管理。
随后,钟思超着手为W女士处理医保报销事宜。
W女士已参加佛山市医保,根据相关规定,普通门诊需在提前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才能用医保报销,住院不限。当A先生将急救结算费用发票交给钟思超时,他注意到发票上的医保结算类型为“自费”,而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为0元。
结算方式有误的发票
钟思超迅速查阅相关政策,找到“急救、抢救无需选点就医”这一依据,协助A先生重新结算,挽回了1849.1元。这一细节的纠正,不仅节省了W女士的医疗费用,更避免了后续商业保险因“未走医保”而降低赔付比例的风险。
在钟思超协助下重新结算后的发票
在ICU治疗一个月后,W女士终于苏醒,转至风湿免疫科的普通病房。但由于病情复杂,经医生推荐,她与家人决定转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后续治疗。而她在南海区人民医院的治疗,也迎来了首次出院结算。
12月7日,钟思超特意前往医院帮助W女士办妥出院手续,丈夫A先生这才得以安心收拾行装,照顾转院的妻子。由于住院时间较长、数据较多,钟思超在窗口等待了近半个小时,系统才完成数据清点并打印出结算单。送走救护车后,钟思超带着交接好的材料返回。鉴于材料繁多,A先生又忙于照顾W女士,他决定快递纸质材料代其申请理赔。
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钟思超发现最棘手的三笔费用为蛋白类外购药、肺泡灌洗液和脑脊液NGS检测(一种病原体基因检测)以及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自体颅骨保存,不仅均由第三方药店和机构收取,且数额庞大。只有亲身经历过重病住院的患者,才能深刻体会到这些医保无法承担的院外费用所带来的沉重压力。
经过深入研究保险条款,他紧紧抓住“合理且必需”这一核心条件,调取了W女士的化验单、医生处方及药品批文,证明其符合保单赔付标准。钟思超很快整理并递交了一份多达120页的材料,历时一个月的审核,争取到首次赔付金额66,341.55元,其中包含相应药物开支60%的报销。
我仔细拆解了保险条款中对“药品费”的四项定义,发现理赔的关键在于同时满足“住院期间实际发生、合理且必需、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专科医生开具以及具有药品批文”四项条件。此外,同业产品常设“非医院购药免责”条款,而本案产品未作此限制,这让我看到了争取机会。
在整理资料时,其中三项要素均有明确佐证,真正的突破口在于证明“合理且必需”这一条件。根据国家药监局说明书和医保支付标准,人血白蛋白的使用红线是30g/L,而患者的化验单清楚显示最低值25.2g/L,诊断书也明确注明“低蛋白血症”。为确保万无一失,我还特别撰写了补充说明,详细解释了外购的经过,并提交了处方笺、药店发票、进口药品注册证书等。当120页材料摞成厚厚一沓被寄出时,我的手指都在微微发抖。
事后,我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重大理赔如同办案”,这之后藏着我说不尽的感慨:这些泛黄的单据背后,承载着无数家庭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当它们被整理为理赔说明时,那些冰冷的数字也有了温度,成为守护客户权益的盾牌。
此外,为申请重疾保险金,钟思超需证明W女士符合“深度昏迷”条款(GCS评分≤5分且使用呼吸机>96小时)。然而,ICU监护记录中的GCS评分标注混乱,医生也未能提供明确解释。钟思超辗转联系病案室、查阅医学资料,最终从护理记录中提取到关键数据,证实W女士的昏迷评分低至3-5分,成功解锁1万元重疾保险金,并免除万元起付线。
根据保险条款要求,我系统梳理了100项重疾病种的理赔标准,其中深度昏迷重疾责任的认定需满足两项条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5分且持续使用呼吸机>96小时。在首次调取的出院小结中,虽明确记载“呼吸机治疗≥96小时”的标准化表述,但关键指标GCS评分却遍寻不得——既无病程记录描述患者意识状态,也无相关量化评估。
因此,我前往南海区人民医院病案室调取归档的《ICU监护记录单》。在厚达百余页的监护记录中,我注意到表格里虽确实存在“GCS评分”字段,但记录方式却存在多重疑点。
通过咨询ICU医护人员并查阅文献,我系统梳理了GCS评分体系,并在病程第8天的监护记录中,发现了相应评分记录,结合呼吸机使用时长达标的情况,完整佐证了深度昏迷的诊断依据。
持续支持:十次申请与坚持“较真”
理赔过程中,钟思超的“较真”令客户颇为动容。
十次申请、全程代办,从住院押金垫付到出院结算,钟思超频频奔波于医院与保险公司之间,A先生感慨:“没有他,我们根本撑不下去。” 在他的帮助下,W女士不仅得到了住院治疗费用的赔付,就连住院前后的相关门诊费用,也都得到报销。
度过了危险期后,W女士的病情逐渐稳定,不再频繁入院治疗,但需定期在门诊进行肾透析治疗。然而,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医保普通门诊的额度也快要用完了。
考虑到W女士还需要长期使用抗癫痫的药物,钟思超特意去查询了门诊特定病种的相关政策。幸运的是,他发现门诊特定病种里正好包含“癫痫”这一项,立刻提醒A先生申请门诊特定病种,以便能够享受更多的医保报销。W女士长期使用的左乙拉西坦抗癫痫药物一盒原本要150多元,经过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仅占1%。这无疑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W女士的后续治疗更有保障。
截至2025年3月,W女士已累计获得赔付款近19万元,这笔钱覆盖了大部分医疗费用,让她得以接受持续治疗,逐步脱离了生命危险。
作为一名保险经纪顾问,我的工作信条是:让每份保单都成为最温暖的安全网。
每当客户需要递交理赔材料时,我总会在心里预演整套流程:提前核查诊疗清单是否齐全,预判保司可能提出的补充要求,甚至主动协调医院开具特定证明……这不是流程要求,而是我为自己定下的服务标准。
在治疗费用支持上,我们始终秉持“协助客户实现合法合理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当看到客户放心地配合医生治疗,我就更加坚定这份工作的价值——我们赔付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放手一搏的勇气。
深夜加班整理病历时,我偶尔会想起A先生布满血丝的眼睛。其实,理赔服务工作的琐碎和辛苦,远不及患者和家属正在承受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W女士治疗期间,A先生没有一丝怨言和气馁,亲力亲为地陪护,辗转求医问药,坚持为她寻找治疗效果更好的医院和方案。我私下与同事分享这个案例时,她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在理赔中,我经常见到妻子为先生、妈妈或是孩子做这种坚持,第一次看到先生为妻子做这种坚持。”
原来,爱情真的可以具象化,就像这个案例里那一摞摞的票据。这些瞬间让我确信,我们处理的从不是冷冰冰的理赔案,而是无数家庭在绝境中苦苦寻求的希望。
超越个案:保险的温度与未来
W女士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保险不仅是风险对冲工具,更是家庭抵御危机的精神杠杆。钟思超用数百页资料与十次申请,诠释了保险经纪顾问的核心价值——在数字化浪潮中构建有温度的服务桥梁;而A先生的不离不弃,则让这场理赔超越了金钱的意义。
当前互联网保险渠道虽具便捷优势,却依然难以替代“人”的服务价值,尤其在理赔环节,客户往往会面临专业壁垒与情感需求的双重困境。而钟思超突破了服务边界,为第三方保单提供全流程理赔协助,帮助客户一站式排忧解难,不仅体现出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的独特价值和高度责任感,更彰显了明亚的企业文化,每个服务细节,都凝聚着专业培训体系的沉淀,印证着明亚的服务标准。
值得强调的是,保险经纪人的价值创造具有双重维度:既要精准对接客户需求,亦需深度理解保险逻辑。
明亚通过专业调解促成保司与客户的双向理解,既维护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也保障了保险合同的公平履行。这种平衡艺术,正是保险经纪制度在金融生态中不可替代性的最佳注解:真正的专业不止于流程规范,更在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有温度的服务动能。当科技重塑行业形态时,这种“专业服务+人文关怀”的复合能力,恰是保险经纪人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感谢明亚总部核保核赔部对本文的帮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