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财经APP讯——最新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净利息支出快赶上国防开支了。缩表会导致国债需求减少,推高国债收益率(政府借钱的成本)。
如果继续缩表,不仅银行准备金会不够,政府的融资成本还会进一步飙升,可能引发“债务付息危机”。这也是美联储停缩的重要原因——既要保银行流动性,也要帮政府“减负”。
缩表的过程是美联储通过停止再投资到期债券,或直接卖出存量债券,减少资产端规模,进而同步减少负债端的银行准备金
近期美联储正在修订银行监管规则。过去多年,金融监管一直朝着收紧的方向走,对银行业限制越来越多。
但市场往往没注意到,监管会和金融市场、经济、货币政策相互影响,最后导致了一些不好的结果,还搞不清原因。

有些监管为了稳定金融的监管规定,反而让美联储不好调控货币政策和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规模。
所以必须考虑到监管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保证美联储能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本文分享几个美联储内部指导监管改革的核心原则,还有这些原则怎么用到资产负债表管理和银行杠杆率改革上,简单说就是美国政府为何要停止缩表,以及停止缩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现在大家都在聊银行准备金、利息支付这些话题,但其实这些都是监管框架带来的衍生问题。先把监管环境调合理了,才能更好解决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
原则一:算清监管成本收益,避免“补丁式”补救
制定任何监管规则都要算清成本和收益,不能等出了问题再临时补漏洞。
银行监管要平衡好——平时让市场顺畅运行、企业能借到钱,同时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
而且同一规则对小社区银行和大银行影响不一样,得照顾到社区银行,让它们能继续支持本地小企业。
原则二:危机后不反应过度,防止监管过严引发业务“外逃”
危机后别反应过度,2008年金融危机后,监管搞得太严了,导致信贷变贵、不好借,却没相应降低风险。
很多银行业务都跑到不受监管的机构去了,这不是市场正常选择,而是为了躲开繁琐监管,这样不好。
原则三:坚守“最小干预”,聚焦法定职责,减少非必要市场介入
美联储要尽量少干预市场,比如少搞大规模资产购买,只做法律规定内的事。
最近美联储已经在调整了,比如把到期的房贷相关证券换成短期国债,还撤销了气候相关的监管指引,这些都是好事,但还有很多要做。
原则四:保障监管透明度,明确各方预期,助力国会监督
监管要透明,银行业监管最严,监管机构得让公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银行也得清楚监管要求,这样国会才能监督。
原则五:保持开放心态,广泛吸纳合理意见,不局限想法来源
要保持开放心态,多听不同意见,不管想法来自哪里,合理的就该采纳。
总结:
结合这些原则,美联储已经缩表两年半,12月1日起就不缩了,因为现在银行准备金已经调整的差不多了,继续缩表可能准备金就不够用了。
但准备金够不够,其实是监管说了算——监管要求银行持有准备金这类优质资产,可又通过资本规则增加持有成本,让银行左右为难。
而且监管还会变相让银行多存准备金,最后导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只能维持在大规模,还得付不少准备金利息,甚至引发公众误解,影响美联储的可信度。
另外,银行杠杆率规则也有问题,现在的规则惩罚银行持有国债和准备金,可又要求银行必须持有这些资产应对风险,这很矛盾。
其实以前危机时,监管曾暂时不让国债和准备金计入杠杆率计算,效果不错,现在应该把这个做法固定下来,这样能避免国债市场出问题,也能减少美联储的市场干预。
现在监管改革才刚开始,把监管调整到位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还能进一步缩小,准备金利息支出也能减少。
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称支持10月就停止缩表,不过12月停也差别不大。
未来如果监管改得好,准备金规模还能再降,说不定还能重启缩表,这样也能减少大家对美联储“偏袒特定机构”的质疑。
监管改革对美元指数的直接影响
美联储通过优化监管框架缩小资产负债表、减少准备金利息支出,本质上是在收紧流动性环境,这会增强美元的相对吸引力;而合理放松过度监管、避免银行信贷收缩,又能稳定美国经济基本面,为美元指数提供支撑。
随着监管改革落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会提升,政策信号也会更清晰,美元指数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有望摆脱此前因监管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呈现更贴合美国经济与政策基本面的运行态势。
这种影响还会通过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放大。
美元指数走势本质上取决于美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及经济基本面相对变化,监管改革带来的政策清晰度提升,会降低全球资本对美元资产的风险溢价。
尤其是将国债和准备金排除在杠杆率计算外的调整,能改善国债市场流动性,增强美债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而美债需求的提升会推动美元在国际支付与储备中的使用占比,间接巩固美元指数的强势基础。
同时,监管优化后美联储无需频繁通过应急措施干预市场,能减少政策反复对美元信用的消耗,让美元指数更稳定地反映美国经济的相对优势。

(美元指数日线图,来源:易汇通)
北京时间15:53,美元指数现报100.23。
(责任编辑:王治强)